2007年9月27日 星期四

竹君最近的感想(寫於2007年9月11日 轉載自"音樂廚房")

hello大家^^:

最近竹君我呢,有一些心情,想跟大家分享一下^o^

前幾天,我花了幾個小時看著以前已整理好的實習課VCD錄影、和一些大家寫的評語。哇!我已經好久沒有這樣回憶了^^看著自己以前的樣子都覺得自己好 錐 唷,哈哈!大家青澀的模樣一攬無遺^^不過大家都進步了很多,當然,我自己也有許多的進步。

還記得以前國一剛給張老師教的時候,那時候的我比較害羞,常常不太表達自己的想法。該怎麼說呢,反正我突破了很多瓶頸,不管是在音樂上或是個性上,我漸漸突破了一些我自己的瓶頸。

時間過的好快,轉眼間已經過了六年,老師教給我的東西不只是音樂上的技巧或音樂性,老師更教給我更多一些對人生及音樂上許多好的觀念。老師,謝謝您,在這六年中,你教了我許多東西,我自己也進步了許多,也希望大家都能好好把握跟老師學習的時間,因為在老師身上真的能學習到很多東西。我在想呀,如果我沒有碰到老師,沒有老師的堅持鼓勵,沒有老師的良好建議,我想,在這六年中,我可能會被一些外在因素給誤導,可能現在就不會這麼堅持要走音樂這條路了。老師給了我這盞明燈,讓我非常清楚我的夢想其實可以慢慢去實踐。

給老師教了六年,昨天鋼琴課是我大學上課前的最後一堂課。我驚奇發現,國一初見老師時,我彈的是小宇宙,而我要升大學時,彈的是協奏曲,不禁想,這六年,我到底是如何過的呀?我自己又把這六年回想了一遍,才發現我已經好久沒有去回憶了,因為這些年忙著升學又考試,只顧得看見當下眼前的壓力,如今我的壓力告了一小段落,準備要啟程我下一個階段。

是的,我進步了,而且我很開心^^我發現,好多畫面出現在我的眼前,不管是我的成功或失敗的時候、順利或難過的時候,我都努力的走了過來,這感覺真的很奇妙。我很高興有了這些回憶,這些曾經努力的回憶。好多次,我都快要走向岔路了,老師都會及時把我拉回軌道,那些我當時自認遇到困難的事,現在回想起來,根本沒什麼,只覺得當時的我煩惱的事情很好笑,或許是我慢慢的成長了,變的比較會去想了吧!

昨天上完課,我的心情有點難過,畢竟老師已經教了我六年,而這中間都沒有換過老師,想到我每個星期都固定要上的課以後都沒上了,就很感傷。離開時,看著外面的街道,我曾經看著那街道流淚過,也曾看著那街道開心過。曾經流淚是因為我的音樂瓶頸沒法突破而覺得灰心;開心是因為我的音樂上有了進步,得到老師的稱讚或肯定,而昨天看著那街道,真是百感交集呀!
分離有時候很令人難過,可能是因為我從小到大都不是音樂班,而我接觸的鋼琴老師只有張老師,所以現在我才會感覺突然好像沒有了依靠,哈哈!不過,上大學後,我還是會繼續努力^^

再過一天,星期四我就要去花蓮了,大學生活,就這樣來臨了。雖然未來的日子一切都是未知數,雖然我也有一點膽怯的心情要去迎接那未知的未來,但是我期待大學生活,因為上音樂班是我從未有的經驗。如果以後有空,我會回來參加實習演奏課,到時再帶麻薯給大家吃唷^^

最後,謝謝老師您這六年對我的指導與付出,我會繼續努力加油。也祝福愛音樂的大家都能順利的達成自己的夢想^^


竹君 留

2007年9月15日 星期六

鋼琴的黃金年代 半畝塘鋼琴藝術小集2007/08/31

文/執行秘書 玉婷

八月三十一日,這一晚,披著半畝塘幽微的鵝黃燈光,靜謐的氛圍裏透出明晰的聲部,藉由年輕學生們的手引領我探尋過往,緬懷沉睡在愛樂者心底嚮往已久的年代。我彷彿與身旁觀眾的掌聲一同企盼著大師的出場,隨著打破靜寂的第一個和弦屏氣凝神,狂喜、悲嘆、沉思。鋼琴與影片中的鋼琴交錯著歌唱,描繪出歷史承襲的脈絡。


張老師藉由珍貴的影片─《鋼琴的黃金年代》(The Golden Age of The Piano)來討論這一次的主題─《鋼琴音樂史與偉大鋼琴家》。從鋼琴的前身─大鍵琴(或古鋼琴)講起,談到義大利的克里斯多佛利(Bartolommeo Cristofori)所設計的擊槌裝置,然後談到鋼琴的黃金年代。


十八世紀,克里斯多佛利設計的擊槌裝置起先並未受到注目,直到克里斯多佛利過世後,擊槌裝置幾經改良,鋼琴才漸漸受到青睞,並且迅速地成為樂器中的大明星。作曲家為鋼琴創作大量曲子,同時,在短短兩百年內,鋼琴演奏技術快速地發展,孕育出無數偉大鋼琴家。


到二十世紀,那美好的年代,有阿勞(Claudio Arrau)、賽爾金(Rudolf Serkin)、霍洛維茲(Vladimir Horowitz)、海絲(Myra Hess)、顧爾德(Glenn Gould)等演奏家,為鋼琴這個明星,展現出誘人的藝術丰采。此時,一位女性大鍵琴家─蘭道芙絲卡(Wanda Landowska),則在鋼琴佔盡風頭之時,重新喚起世人對大鍵琴的關注。


生於智利的阿勞是馬丁‧克勞澤的學生,而其師可上溯至李斯特以至於貝多芬,因此可謂為貝多芬一脈的傳承者。他有驚人的廣泛曲目與鋼琴技藝,尤其李斯特的曲目由他來彈是得心應手且具非凡魅力的;海絲夫人有平靜、敏感、理智而樸實的演奏,在二次大戰期間,即使空襲之下她依然泰然自若地演出;顧爾德指尖下的巴哈,每個音符都充滿了生命力;蘭道芙絲卡以她改造後的大鍵琴向人們展示了巴哈、韓德爾、史卡拉蒂等作曲家的音樂,她也說「你以你的方式演奏巴哈,我以巴哈的方式演奏巴哈。」


順應著時代的需求,平台鋼琴漸發展為適合一般家庭的直立式鋼琴,鋼琴更加普及。歷經三百年的歷史,西方的鋼琴音樂也在東方世界開始萌芽。人們對音樂藝術的看法與期待已不同於以往,輝煌黃金年代之後,是否再邁向另一個黃金年代?鋼琴音樂將會如何發展?以什麼樣的景象呈現呢?也許新一代鋼琴家會以新的觀念和姿態於鋼琴藝術的邊境探索,發展至一個與舊世紀截然不同的黃金年代。然而無論如何,十九、二十世紀的黃金年代,是一個獨一無二的、令人緬懷的過往年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