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執行秘書 玉婷
八月三十一日,這一晚,披著半畝塘幽微的鵝黃燈光,靜謐的氛圍裏透出明晰的聲部,藉由年輕學生們的手引領我探尋過往,緬懷沉睡在愛樂者心底嚮往已久的年代。我彷彿與身旁觀眾的掌聲一同企盼著大師的出場,隨著打破靜寂的第一個和弦屏氣凝神,狂喜、悲嘆、沉思。鋼琴與影片中的鋼琴交錯著歌唱,描繪出歷史承襲的脈絡。
張老師藉由珍貴的影片─《鋼琴的黃金年代》(The Golden Age of The Piano)來討論這一次的主題─《鋼琴音樂史與偉大鋼琴家》。從鋼琴的前身─大鍵琴(或古鋼琴)講起,談到義大利的克里斯多佛利(Bartolommeo Cristofori)所設計的擊槌裝置,然後談到鋼琴的黃金年代。
十八世紀,克里斯多佛利設計的擊槌裝置起先並未受到注目,直到克里斯多佛利過世後,擊槌裝置幾經改良,鋼琴才漸漸受到青睞,並且迅速地成為樂器中的大明星。作曲家為鋼琴創作大量曲子,同時,在短短兩百年內,鋼琴演奏技術快速地發展,孕育出無數偉大鋼琴家。
到二十世紀,那美好的年代,有阿勞(Claudio Arrau)、賽爾金(Rudolf Serkin)、霍洛維茲(Vladimir Horowitz)、海絲(Myra Hess)、顧爾德(Glenn Gould)等演奏家,為鋼琴這個明星,展現出誘人的藝術丰采。此時,一位女性大鍵琴家─蘭道芙絲卡(Wanda Landowska),則在鋼琴佔盡風頭之時,重新喚起世人對大鍵琴的關注。
生於智利的阿勞是馬丁‧克勞澤的學生,而其師可上溯至李斯特以至於貝多芬,因此可謂為貝多芬一脈的傳承者。他有驚人的廣泛曲目與鋼琴技藝,尤其李斯特的曲目由他來彈是得心應手且具非凡魅力的;海絲夫人有平靜、敏感、理智而樸實的演奏,在二次大戰期間,即使空襲之下她依然泰然自若地演出;顧爾德指尖下的巴哈,每個音符都充滿了生命力;蘭道芙絲卡以她改造後的大鍵琴向人們展示了巴哈、韓德爾、史卡拉蒂等作曲家的音樂,她也說「你以你的方式演奏巴哈,我以巴哈的方式演奏巴哈。」
順應著時代的需求,平台鋼琴漸發展為適合一般家庭的直立式鋼琴,鋼琴更加普及。歷經三百年的歷史,西方的鋼琴音樂也在東方世界開始萌芽。人們對音樂藝術的看法與期待已不同於以往,輝煌黃金年代之後,是否再邁向另一個黃金年代?鋼琴音樂將會如何發展?以什麼樣的景象呈現呢?也許新一代鋼琴家會以新的觀念和姿態於鋼琴藝術的邊境探索,發展至一個與舊世紀截然不同的黃金年代。然而無論如何,十九、二十世紀的黃金年代,是一個獨一無二的、令人緬懷的過往年代。